【爱的传递】航空强国中国心教育基金: 筑梦蓝天育英才

发布时间: 2015-04-16 / 点击数:

【摘要】爱是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往往于默默与不经意间,带给人感动。在北航的无数师生和广大校友中,捐赠文化以一种精神、一种默契、一种共识、一种境界不断地将这份爱传递着。我校“航空强国中国心”教育基金是国内第一个由院士参与捐赠的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教育基金,面向全国高校航空发动机专业的优秀学生,用以奖励、资助立志献身航空事业的优秀学生和优秀经济困难学生。该基金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目前该教育基金已收到的捐款近400万元。在这个诗意盎然的季节,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份基金的发起者——我校陈光教授、陈懋章院士和刘大响院士,了解他们心中的“中国心”“北航梦”。


胡凌云书记为陈光教授、陈懋章院士、刘大响院士颁发捐赠证书

“航空强国中国心”教育基金是为适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需要,接受和管理社会各界的捐赠,奖励和资助立足于北航、面向全国重点高校中的立志献身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而设立的。凡是从事发动机研究的本科生、研究生都可以凭借优秀的科研作品申请奖学金,教育基金同时还支持有航空发动机梦想的贫困学生。本基金的原始基金数额为人民币1,500,000元(人民币壹佰伍拾万元)整,来源于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陈光教授、陈懋章院士、刘大响院士的个人捐赠。本基金主要用于但不限于“航空强国中国心”奖学金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强国中国心”助学金。


“航空强国中国心”教育基金捐赠者之一:陈光教授

臻于至善 教泽绵延   

仰望蓝天,陈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懋章、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这三位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领军人物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早日实现中国航空发动机的自主产权。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这是刘大响一直以来坚守的理念。在被誉为工业之花的航空工业领域中,这颗“心脏”犹如皇冠上那颗最璀璨的明珠。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的航空发动机经历了维护修理、测绘仿制、改进改型、自主研制四个阶段,目前中国的新型飞机绝大部分无一例外采用的都还是“外国心”。直至近两三年,不仅媒体对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迟缓提出质疑,在三位专家作科普报告时,也常被听众问及发动机发展问题,再看看媒体刊登的文章,《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比登月还难》《航空发动机,想说爱你不容易》等,更刺激着三位先生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心。

三位先生都纷纷表示,航空发动机终究是一个非常复杂、工作条件非常恶劣的产品,其研制难度极大,再加上许许多多因素,使得我国航空发动机到目前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这也一直是他们的心头病,“确实感到不安,感到有愧国家、人民对我们的期望。”陈懋章说道。

陈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国目前的整体发动机水平还是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这方面真的是太重要了。”这是陈光接受记者采访的第一句话,足见他对我国发动机事业的关心与热爱。“我从心底上真想为促进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做些有益的事,但是,我年事己高,现在已经是85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矣!”陈光无奈而又惋惜地对记者说道,因此陈光想到拿出自己的积蓄50万元,建立一个基金项目,奖励那些有志终身从事航空发动机事业而且品学兼优的学生,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鼓励获奖学生继承先辈开创的事业,成为祖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陈光的这一设想,得到其子女的大力支持。

2014年,陈光作为首位发起人,在春节后与刘大响与陈懋章交流过自己的想法后,两人都非常支持。在陈懋章眼中,陈光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航空发动机结构领域的一把手。刘大响则亲切地把陈光、陈懋章称作“我的两位老师”。很快,两人各拿出50万元支持这项事业。陈光表示,150万元作为奖助学金不过是一笔小数目,如果能作为教育基金的启动资金,通过吸纳校友资金奖励更多的优秀学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道路才能走得更长远。

“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不是百米冲刺者,也不是急上急下的跳高者,而是持之以恒的长跑者。”陈懋章向记者这样描述自己,他希望通过此项教育基金,能够将这份潜心钻研的精神和恒力不断传承下去,让更多学子可以全身心地进行寻觅、求索,继而达到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这是陈懋章认为最大的幸福。

“在我有生之年能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做点贡献,使我国航空发动机能尽快迈上世界航空发动机先进行列,使我国飞机能装上我们自己研制的强壮的‘中国心’,为保卫祖国神圣领空耀武扬威,使我国研制的各型旅客机用我们研制的高性能发动机,安全经济地航行于世界各地,突破长期以来被波音与空客垄断民航市场的局面,这也就是我的‘中国梦’。”这是陈光在“航空强国中国心”教育基金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也是他对于成立此项基金内心最真诚的想法。

陈光与记者回忆道,自从1955年参加工作后直到现在,整整60年来,自己一直从事航空发动机的教学、科研、生产工作,虽然在1998年68岁时退休,但只是名义上的退休,退休后仍然在为航空发动机事业工作着。就像记者如约来到陈光家中时,他还正在电脑上研究发动机的结构,正在为暑假的科普讲座做准备。“我做的PPT中所有的文字、图片与视频,都是我自己搜集、整理、设计的,视频我也是自己一点一点剪切的,这在我们‘80后’老师当中是少有的。”陈光跟记者笑着戏称自己为“80后”。

就是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80后”,虽已退休在家,却仍在自己一生挚爱的航空事业中殚精力、吐深情。稀疏的发淡去的是青丝茂然的风采,却减不了岁月积淀下的光辉与深邃。


“航空强国中国心”教育基金捐赠者之一:陈懋章院士

拓新求是 行路脚下   

对于未来航空发动机事业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三位先生也都纷纷表示了自己的想法与期望。

“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要举全国之力,不仅要加强基础理念和关键技术的研究,还要解决我国现有航空领域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刘大响说,“我们所做的种种都是在鼓励年轻人下决心投身科研创新。”

陈懋章认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要弘扬科学精神,也要培养正确、严格、创新的的思维。他表示,科学精神是指为伟大梦想前赴后继、不断追求的精神,其核心是实事求是,要在科学问题、创新问题上坚持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发展最基本的东西;还要对事物、客观规律永不停息地追求更高、更准确的描述,使之能够具有更高的普适性。

陈懋章表示,知识可以从网络上查出来,但正确的、创新的思维只能由自己形成,这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创新的思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种是逻辑思维,保证整个思维活动的正确性,在科技工作中大量应用;另一种是形象思维,它的特点是自由、开放、不受约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想象力才是决定研究品质最根本的因素之一”。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的突破创新,而老一代人终究要将接力棒交给下一代人,重中之重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陈光如是说。他希望广大学子们不仅仅要学习成绩好,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和突破精神,要不断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经验。


“航空强国中国心”教育基金捐赠者之一:刘大响院士


三位先生都共同表示,期望“航空强国中国心”教育基金能得到广大校友及有关单位的支持,使这个基金不断壮大,以鼓励更多有志从事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大学生及研究生,鼓励他们在校学习期,有创造性地搞好学习,关心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为今后在发展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工作中有所作为打下好的基础。

光阴流转,八十余载春秋已停留于历史中,我国的科学技术、制造水平在不断地前行、变化,而始终传承的是老一辈科学家上下求索、攻坚克难的信念,是他们的一腔热血,捂热了航空“中国心”。

少年汲索不言愁,耄耋犹图尽心力。师者二字,是他们一生无怨无悔的诠释;航空教育的未来,是他们毕生信仰之所在。

百年航空报国志,三位先生的目光,永远,在前方。

(北航新闻网记者王晴采写)


附:

陈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1955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中国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曾任中航第二集团公司科技委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副秘书长,长期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主持过多项科研攻关项目。

陈懋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刘大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0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技术进步奖,中国航空工业“航空报国”金奖。


编辑:王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