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因斯坦说:一个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对人类的影响,远大于科学本身。我国可靠性工程专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北航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可靠性相关专业的杨为民教授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熟悉杨为民教授的人从他身上就常常感受到这种迷人的人格魅力。杨为民教授去世后,他所在的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以杨为民教授生前的捐赠为基础专门设立“为民基金”,来奖励学院在教学科研上做出突出成就的教师及全面成长成才的优秀学子。今年,是杨为民教授诞辰80周年,也是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建院30周年。如今,“为民精神”仍是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大力弘扬的主旋律,“为民基金”也已成为激励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师生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润物无声,在受助的师生们心中,除了感恩更多了力量;润者无声,行者有知亦有力。
杨为民教授
2015年4月12日晚7时,北航沙河校区传出深情的合唱《感恩的心》,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第十一届“杨为民奖学金”颁奖典礼在此举行。第十一届“杨为民奖学金”有99人次获奖,奖学金总金额79248.3元。
获奖学生张明杰说:“获得以杨为民老师命名的奖学金对我而言是格外珍重的荣誉,它会不断地鞭策我奋发向上,不敢懈怠。”获奖学生李文哲说:“杨为民奖学金是为民精神的传播载体,我也相信为民精神将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更多积极的影响,因为它已经深深地扎根心底。”
如今,杨为民教授已经离开我们13年了,但他的事迹、他的精神在北航、在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却在永远流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为民基金”仍在激励着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的每一名师生……
扬名一世为民求
1935年1月15日,杨为民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父亲杨秀峰就带着他辗转太行山抗日根据地。
1953年,18岁的杨为民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6年,他又到北京航空学院学习火箭专业。两年后,他毕业留校工作。“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参加研制了高空无人机,另一件就是搞可靠性工程。”这是杨为民对自己一生事业的一个总结。为了这两件事,杨为民披肝沥胆,呕心沥血,透支了自己的生命。
20世纪60年代末,国防科工委向北航下达了研制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的任务。时年33岁的杨为民受命担任这种飞机的技术总负责人。
20世纪70年代,杨为民作为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带领千余名师生奋斗了近10个年头,该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装备了我国第一支无人机部队。该项成果已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辉煌历史的写照。试飞期间,杨为民的脸部受伤缝了40多针,他硬是40多天坚守在现场,结果伤口化脓感染,低烧持续,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20世纪80年代,杨为民在广泛的调研中发现,我国军机由于缺少可靠性的保障,故障率高,半数左右“趴窝”,寿命也短,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他敏锐地意识到,不光是飞机,海、陆、空、天都迫切需要开垦可靠性工程应用的处女地。
杨为民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年逾50岁的他,毅然带领无人机的研制集体转入可靠性系统工程这门新兴边缘学科,走出象牙塔,确定了“面向工程,结合实际”的研究路线。他不断提醒大家:我们的任务不只是理论研究,而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杨为民在北航建起了我国独一无二的工程系统工程系。在他的领导下,该系从50多名教师、每年30多个本科学生发展为上百名教学科研人员、每年上百名本科生和近二百名硕士博士生,建成了国内最大的一支可靠性工程研究队伍。至今这里仍是全国唯一的一个系统培养可靠性工程人才的基地。
杨为民教授与学院教师进行技术研讨
杨为民一生最珍惜的是时间,他以分秒为单位追赶着自己的事业。杨为民时时刻刻把飞机装备的可靠性装在自己心里,而偏偏把自己身体的可靠性放在了这个概念之外。同事们都说杨为民累,杨为民自己也说累。他明白,自己像是镶在一个高速旋转的轮子上,只要事业不停,自己就停不下来。过度的劳累和不规律的生活让病魔在杨为民身上找到了空子,2001年6月,杨为民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
像一颗燃烧生命的流星,2002年1月30日凌晨4点,67岁的杨为民教授去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可靠性事业的无限眷恋,同时也留下了他辐射力强劲的人格魅力、精神财富……
参透名利心自清
杨为民对工作精益求精,生活中却是因陋就简。他常常是吃一碗鸡蛋面,穿一件价值百十来块钱的夹克,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
杨为民曾经两次让高工,两次让教授,七次谦让出国的机会。他所获得的各种奖金、评审费、讲课费近20万元全部上交系里,建立了青年教师奖励基金。
其中最大的一笔奖励是1994年的“航空金质奖章”,在56万职工的航空企业、10万科技工作者之中,当时只有三人获奖,奖金每人10万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杨为民的工资也就只有每月500元左右。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发奖时特意嘱咐:“不许上交”。系里也说应该遵照中央领导的指示,但谁也拧不过杨为民,他说:“年轻人更需要”。
多少年来,杨为民就是这样一笔一笔地把属于他自己的收入捐献给了集体:
1988年,杨为民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得到一架照相机,送给了系学生会。同年,他又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提升两级工资。他每月拿出一级工资交党费,一级做学生奖励基金。
1991年,他获得军工系统“光华奖”一等奖,奖金5000元。他用这笔钱在系里设立了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之后,他又把自己每月100元的政府特殊津贴放进了这个基金。
1993年,他将获得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十杰”称号时所奖励的一台微机送给了校党委办公室使用。
……
北航工程系统工程系有一张记录杨为民这些年上交的钱物清单,除了各种奖金,还有他的奖励工资、稿酬、论文评审费、外出的讲课费……,系里用这些钱建立了专门鼓励年轻人的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百余名青年教师从中获得奖励,大大地激励了青年人的上进心。
2002年2月17日,杨为民去世后的第18天,杨为民的女儿找到学校领导,交上了学校分给杨为民的一居室房子的钥匙,郑重地说:“爸爸早就交代过了,学校分给他的那套一居室的房子,让我收拾好了交还给北航,他说那是国家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心中装着的是国家和可靠性事业,关心的是集体和他人,唯独没有自己。这,就是杨为民。
润心无声逐梦行
时间兀自嘀嗒行走,不经意间,今年已是杨为民教授去世的第13个年头,但是在北航、在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杨为民教授依然是一个精神坐标。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廉洁自律、集体发展的“为民精神”,已经深入人心,“为民基金”更是激励着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的师生不断前进。
据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党政办主任刘清洁和杨为民教授生前的助理杨崇颐介绍,“为民基金”的第一笔钱起始于1994年杨为民教授获得“航空金质奖章”上交给系里的10万元,系里用这些钱建立了专门鼓励年轻人的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杨为民教授去世后,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以杨为民教授的捐赠为基础专门设立“为民基金”,其中包含“杨为民奖学金”、“杨为民助学金”、“杨为民奖教金”、“事业发展基金”。如今面向学院本科生的“杨为民奖学金”的获奖面更广,奖金额度更高,原来每届总额度1.5-2万,现在每届总额度8-10万,获奖比例高达50%以上,至今已有782人次获奖;面向学院教师的“杨为民奖教金”自2003年至今已评选十二届,每届评选出5-9名,每届奖金总额度2-4万。学院的每个师生或者团队都以获得以杨为民教授命名的基金为荣,它更成为激励可靠人不断去开拓、去创新、去引领、去发展的一种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对人类的影响,远大于科学本身。
在杨为民教授的影响下,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也形成了不争名利的风气,而且也不断有教师自己掏腰包往“为民基金”里“储值”:
2013年1月,王自力教授捐款5万元,支持“为民基金”;赵廷弟教授捐款5万元,支持“为民基金”。之后,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的刘斌、曾声奎、王维、李霁红也纷纷捐款支持“为民基金”。当被问及捐款的初衷,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捐款是应该的,曾经作为“为民基金”的受益者,他们就是希望把这份爱传承下去,把杨为民教授开创的可靠性事业做大做强,把学生教好,把科研搞好,因为,这里是梦想起飞的地方……
时间飞逝而过,今年已经是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科在北航成立的第30个年头,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也从当年一个不起眼的小所,开启了中国可靠性研究的大门,成为了众多可靠性人才的“襁褓”,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可靠性专业人才。
2013年,“为民基金”还收到两笔数额较大的捐赠:西安新空间计算机有限责任公司捐赠的160万元和西安西谷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捐赠的150万元。这两家公司都是可靠性技术应用的受益者。我们欣慰地看到了北航可靠性学子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同时,我们也欣喜地听到了获得“为民基金”资助的师生的心声:秉承“为民精神”,将可靠性事业发扬光大,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添砖加瓦!这,也是杨为民教授的心愿。
杨为民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在一起
【结语】杨柳依依的四月,记者从“为民楼”采访出来,仍不时想起王自力教授和赵廷弟教授所说的话:“杨老师是幸福的,开创出一番事业,并为他的事业奋斗终生;我们是幸福的,因为跟随他;谢谢杨老师,他洗涤了我们的灵魂”。
谢谢杨老师,我终于明白了“为民基金”的意义:它并不是仅仅在金钱上、精神上鼓励、支持了我们,它,更洗涤了我们的灵魂……
(北航新闻网记者贾爱平采写)
附:
杨为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我国国防科技界、教育界的著名专家,我国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航空金质奖章”、“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十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质量管理突出贡献一等奖”。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