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文化频道2014年11月28日(罗旻)报道:全人的教育——北航通识教育的初步探索
当代世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于自身在公民社会、人文传统与专业领域的位置有着全面理解的完整的人,这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识。整全的教育,应该兼顾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锻造。然而,我国高校教育尚未从过于注重专业的培养模式,转变为注重通识与专业并进的“全人培养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一所肩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战略高技术研究使命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在探索人才、特别是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为我国高教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2012年北航60年校庆推出的长城行动计划中,将“构建通识课程体系,实现通识基础的专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13年,北航成立了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并于年底撰写了《北航通识教育白皮书》,总结了2010年以来北航通识教育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设计出北航通识教育未来发展的蓝图。
通识教育的目标
北航具有长期办学的历史与领先学科的优势,生源质量优异,社会期待北航毕业生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这促使北航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一个更高的定位,即培养优势学科的领军型人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奥古斯丁认为,现代工程已经进入了社会工程时代,现代工程的实质就是不同学科的综合、创造和实践,因此科技人员除掌握必要技能外,还必须掌握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优秀大学的理工科学院应当培养视野广阔、胸襟博大、思维敏锐、知识深厚、创新力强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不仅具备宽专结合的自然科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还应深谙理想与现实、个体育团队、技术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符合社会需求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坚忍不拔的意志,对社会与他人负责的品质。北航的通识教育,也和这一理念相吻合,又具备自身的特色。
近几年来,北航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观念,致力于构建通识与专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素养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学校通过与国际国内的有关高校交流,制定了根植于中国、与国际接轨的通识教育目标,即结合北航目前学科结构侧重理工科的实际特点,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知识面通达的理工科人才,作为今后的预备领军型人物。围绕这一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北航以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作为推进通识教育的主要力量,逐步推进“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逐步以本科必修的通识课程替代“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本科教育公共选修课程,以使学生能够在理性能力成熟之后进行专业课的自由选择。
北航培养学生的目标虽然是经世致用,具有符合社会需求的功利目标,但是,通识教育又是塑造整全人格的“为己之学”,以全面提高学生自身修养为目的,引导学生追问人生的真谛,追求生活的意义,因此,北航的通识教育又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不求一朝一夕、立竿见影,而是坚持非功利的价值导向,坚持长期养成性培养。
通识阶梯的构建
在数年的探索之后,北航的文科通识教育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大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的完整的,阶梯式的教育系统。
比如北航的特色——知行文科实验班。强调以文史哲为入口,政经法为出口,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模式相结合,以求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第一年以通识教育为主,兼有专业教育,后三年则以专业教育为主,兼有通识教育;分专业之后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进一步细化、精致化,既注重专业深度的提高,又具备通识视野的拓展,强调阅读、书写、表达的统一,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在通识教育的素质拓展之下,学生的学术分析与学术思考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具有专业的内涵与品质,能够与相关专业前沿领域的文献进行对话与思考。在此基础上,全校大文科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
目前,北航正进一步将通识阶梯的构建推广至全校理工科的通识教育。作为一所大部分学生都拥有理工科背景的院校,北航现在和未来的通识教育都不应该只是面向文科、只讲文科的。在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的当下,要开始将通识教育模式全面推广到理工科,使理工科学生,尤其是重点培养的实验班学生,能够受惠于通识教育,以培养未来的领军式人物。为在全校推广通识教育奠定基础,在2013-2014学年,北航已经以计算机学院作为首个试点,探索面向全校理工科的通识教育模式。对于理工科的学生,由于专业领域不同,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则适当考虑他们的认知趣味与特点,开设交叉性与创新性的课程,使得学生对科技与伦理、科技与法律等重要主题形成更加深刻的思考与独立的分析,训练阅读的品位与能力。
北航通识阶梯构建的最后一步,则是推进理工科方面的通识课程设置,形成面向文科学生开设的理工科通识课程体系,全面打通科技理性和人文社科,彼此激发促进,这才是真正涵盖各学科的通识教育。
教育模式的锻造
面对当代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倾向,超越功利目的,追求生命与生活的意义,是通识教育的最重要一环。北航目前已经形成了涵盖经典阅读、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科技文明四大板块的通识教育模式,在四大板块的课程设置方面,也都力图避免课程的功利化和实用化,而是令知识的传授与人格的塑造并重,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全面培育,也是对通识教育系统自身的锻造,最终达到教育模式的整全。
经典阅读板块以阅读人文、社科经典为主,鼓励学生与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心灵对话,帮助学生领悟经典名著对人、家庭、社会、文明、国家与世界的一些永恒问题的深刻洞察,培育他们健全完整的人格和责任意识,使他们能够批判、理性地传承人类文明,建设性地面对当代问题,珍视非功利的价值观。这是未来领袖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人文素养体现了人类的好奇心以及对美好的追求,归根到底是一种对于精神世界的满足;而在学习与教育领域,人文精神的丰富,亦凝聚成为各种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人文素养板块并非单纯以文化艺术作为点缀,而是在经典阅读的范畴之外,以文史哲和艺术为媒介,深入东西方文史哲传统,反思文明传承,叩问价值评判,深入探讨时代与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帮助莘莘学子成为一个脱离了物质生存层面的低级需求的“真正的人”。
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就社会科学谱系与源流而言,社会科学脱胎于人文学科;其次,社会科学专业日益细化,而人文学科具有更为统一与宽广的视域,能够为社会科学提供方向与意义的指导,提供问题意识。因此社会科学天然地需要人文通识教育。为此,北航从实际出发,从服务于社会需要出发,发展能够经世致用的实用性强的政经法学科,并避免自身文史哲教学力量薄弱的弱势,积极探索“以文史哲为入口,以政经法为出口”的培养模式,与流行的专业知识拉开距离,回到专业未分化时的知识形态,围绕经典来设计课程,使学生对于学科原始、传世经典与学科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奠定较高的学科起点。
科技文明板块的设立,则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科技发展的特有规律及人文内涵,掌握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加强问题意识。自然科学与技术对现代世界与文明的塑造及参与,是实质性的,因此这类课程应当针对科学的重大发现,技术的重大发明,重要理论的历史演化,杰出人物的特殊贡献,科技的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辩证的讲述。相对于专业性更强的课程而言,科技文明通识课程的驾驭难度更大,北航应当循序渐进,发挥学习“优势工科、扎实理科”的特色,逐步形成满足高水平人才培养需求的科技文明课程群。
结语
作为一所理工科背景的高等院校,北航需要始终贯彻“教学科研相结合,人文科技相贯通”的理念,致力于构建通识与专业并重,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兼备的整全教育模式。首先,以多元文化为载体,形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素养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培养体系,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促成整全人格的培养;其次,通过各类实验班的实践探索,有效地改变现有“教和学”的理念和模式,用研究的方法推进教育,用教育的方法看待研究,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共同推进一流的预备领军型人才培养,形成鲜活的、生机勃勃的教育体系。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