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我校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一名大四学生在备战考研的关键时期突发重病,身体多器官衰竭,生命垂危,学校和学院领导高度关注,近40位同学临时组成多支帮助小组,24小时不间断地帮助照顾,一场爱的接力就此展开。《北京晚报》记者刘琳采写通讯报道此事,文章刊发于2014年12月22日的《北京晚报》。北航新闻网现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北航大四女生突发重疾 多器官衰竭生命垂危 40名同学展开爱心接力
这个集体不能落下你
小利是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10月30日,在备战考研的关键时刻,她突发重病,被紧急送往医院,确诊为急性重度胰腺炎,身体多器官衰竭,生命垂危。
面对情绪几近崩溃的小利父母,学校负责人及时赶到北医三院,协调校医院、财务处等相关部门,为小利的治疗提供了最大支持,并持续关注小利病情的发展;同时,近40位同学自发报名,临时组成多支帮助小组,24小时不间断地帮助照顾小利父母,一场爱的接力就此展开。令人欣慰的是,在医院的全力抢救下,小利目前病情稳定,暂时脱离生命危险,各项身体指标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在回顾这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时,小利的同学们说,他们是一个集体,不能让她一个人落下,经历了这场考验的同学情谊,更加值得每个人去珍惜。
突然病发情况危急
小利的父亲告诉记者,女儿今年21岁,病发的时候正在全力备战考研,孩子特别要强,为了能考出好成绩,每天都学习到凌晨。1.7米高的个头,本就不胖,在考研压力下,体重越来越轻,只剩了八九十斤。
由于消化功能不好,女儿的转氨酶化验值一直居高不下,以前也去过几家医院,但都没有住院治疗,直到10月30日,病情急转直下。“那天是个周四,孩子一早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很难受,肚子疼。我赶紧从家里赶到学校,把孩子送到了医院抢救。”小利的爸爸说。
“当时我给学校和孩子妈妈打电话。很快,学生处领导、学院领导第一时间赶到了医院,班主任还有几位辅导员也都赶来了。我对他们说,请你们帮我救救孩子。这几位老师说,您放心,这是您的孩子,也是我们北航的孩子!几位老师一边安慰我们,一边协调工作,过了没多久,孩子的几名同学也赶到医院,帮着我们交费、跑腿。”回忆起那一刻,小利爸爸的眼圈红了。
同学老师接力帮忙
最先赶到医院的是小利的同学张晓威和崔博旋,他们还清楚记得那一幕:“每分钟呼吸只有八九次,心率30多下,从没想过平时擦肩走过的同学,就这样躺在急救床上奄奄一息。”
张晓威还记得,当天小利的主治医生拿着一沓化验单,向小利妈妈说明病情,并下了一张病危通知书。拿着病危通知书,小利妈妈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眼神中透出了绝望和无助。医生说,小利面临着腹腔穿刺的选择,这对她的病情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同时也会有大出血的危险。是否进行手术,得由家属来决定。
主治医生接着说,像小利这种全身多处器官衰竭的情况,抢救成功的病例不足一半,通常都是用大量药物来维持,但帮助并不大。所以,他问小利妈妈,如果要继续治疗,每天会产生大量医药费,治疗费用接近百万,经济上能否承担得起。
在医生面前,小利的妈妈早已经泣不成声。一位同学扶着她,来到休息区坐下,不时安慰她。这位同学是当天下午从北航的沙河校区赶过来的,很多当天没有赶来的同学们,纷纷通过电话询问小利的病情。
另一边,学院辅导员老师对医生说:“大夫,希望你们尽全力救人。钱的方面,我们和家长一起想办法,拜托您了!”
“这位老师当天刚从国外回来,一下飞机就收到小利病危的消息,从机场直奔过来。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给我们感觉就像是电影里的英雄一样,神情淡定而严肃。有校方这样的支持,对小利父母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崔博旋说。
做好值班表轮流跑腿
位于北医三院地下一层的急诊抢救室外,空气中似乎都飘浮着紧张的情绪。从分诊台的喇叭里,不时传出“某某家属请进抢救室”的通知声。紧接着,就会看到家属们匆匆跑进抢救室的大门。交费、取药、等待下一轮被喊名字被通知……家属们不停奔波的场景在这里已经是种常态。
“小利家里的亲戚不多,父母年岁也都不小了,精神上的压力以外,如果还要这样跑前跑后,我们担心他们会吃不消。”张晓威说,所以当天在班内的几大微信群里他和几名负责人开始召集同学们来帮忙。“我们1103大班下设8个小班,有不少同学都在备战考研,但也有不少同学被保研,有的准备直接去找工作,所以,我们筛选时找的都是这些同学。”很快,可以来医院值守的名单通过微信报了上来。谁什么时间合适,张晓威进行了一番统计和规划后,做出了一张值班表。
值班表是以24小时分时段进行的,每个时间段至少都有两名同学在医院。“他们真是帮上大忙了。从10月30日到11月3日,小利在急诊抢救室的这几天,都是他们在帮忙跑腿。”小利爸爸说,女儿每天需要大量药物支持,为了能让小利及时输上液吃上药,在每天清晨6点半取药的时候,这群可爱的同学们就分头站在不同的取药队伍里,另外一个人拿着医保卡,在队伍里来回穿梭,哪个取药窗口快,就将医保卡递给这里的同伴。小利的用药种类是抢救室里最多的一个病人,但她几乎每天都能第一个用上药。
有一次,医院临时安排的全院专家会诊结束后。医生说,需要家属立刻将小利的血样拿到医院三楼的检测中心化验。因为化验部门下午4点就要下班了。小利妈妈接过血样,忙从手提包里掏出手机,一怔,说了句:“现在已经3点52分了。”
短短的几秒钟内,小利妈妈的神情变得十分焦急。她不相信自己能插上翅膀,即刻飞到检测中心,那一刻,她的双腿似乎都在颤抖。在读硕士、半脱产辅导员贾鹏一句话没说,一个箭步冲上来,几乎是从小利妈妈手里把血样夺了过去,然后朝着楼梯口狂奔。
过了十分钟左右,贾鹏回来了。他气喘吁吁地说,赶在医生下班之前,已经把血样送到了。小利妈妈看着面前脸色苍白,还不停大口喘气的贾鹏,问道:“血样送到了就好。哎,那你慢点走下来啊,跑这么急干什么?”
“我怕您着急。”贾鹏边说边喘着粗气。
小利妈妈告诉记者,还有一次,医生要求将8管血液样本在15分钟内送到检测中心,一旦超时将直接影响样本的准确度。“检测中心是在医院旁边的一座小楼里,并不在院内,几个孩子就对我说,阿姨交给我吧!您放心,我们一定不打碎,说着一起跑向检测中心,及时把血样交到了那里。”
小利爸爸说,医院的全力抢救,学校的支持和这些同学们的帮忙,帮他挽留住了孩子的生命。现在小利虽然还在住院部ICU病房,但她的病情已经稳定。这些天已经可以吃些米汤等流食,体重也由37公斤增长到了39公斤。孩子能从死亡线上活下来,就连医生都说是个奇迹。(应病人家属要求,文中小利系化名)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