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指尖静静地流淌,有时期盼它快一点,但有时却又希望它慢一点再慢一点。去年夏天,匆匆间结束了四年的本科生活,意犹未尽;满载着期许的我,离开了生活二十多年的东北,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迎接我的是新的研究生生活。
仍清晰地记得去年报道的第一天就遇到了麻烦,原本寄存在朋友那里毕业打包的物品丢了一半,束手无策;新的环境,新的学校,新的同学,一切都是新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完全与本科不合拍的研究生生活的节奏,一时间,生活紊乱,心情低落。开学那天刚好是教师节,上一次见到导师也是一年前了,报道之后,认识了同门的同学,一起给老师送去了节日的祝福。导师也是东北人,乍一看高大魁梧,见到他便有种亲切的感觉,和他愉快的交流一时间打消了我所有的不愉快。导师知道我是初来北航,跟我聊起了在这里的日常生活,他告诉我吃饭二食比较近,合一要好吃一点,大运村公寓条件还算不错,开学的两周可以先在校园里熟悉一下环境,然后再进实验室。那会儿我暗自庆幸,不用去实验室而且还可以随意地穿梭在图书馆与教学楼之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渐渐地,我开始喜欢北京少有的蓝天,每天尝试着合一食堂不同的饭菜,也按照导师的安排进入了实验室,和导师,师姐朝夕相处。我所在的实验室就在导师的办公室,一如既往随遇而安的心境最初只是淡淡的。每天都能见到导师,自然而然交流的机会就很多。导师总会问我,还习惯北京的气候,北航的学习生活吧,有时还会聊起他那些年带过的学生,过往有趣的事情,时常平易近人的关心诚然让我觉得倍感幸运。在研一的课程之余,导师会让我们根据个人的兴趣参与课题或是项目的研究,偏爱学术研究的我享受着这一自主的选择,他总是强调不管做什么,都一定要按照时间节点进行,可以稍有延后,但每项任务必须要有闭环。他不会给太多的压力,只要能够按照规划的任务完成就好。在最初确定研究方向的时候,我有一点进展就会和导师交流,每次交流之后,都会激发我新的思路,拓展我现有的想法,他还会随手从书架上拿几本书给我,让我仔细研究,但凡是研究需要用的书,他支持我们自主买书,而且鼓励我们实验室多多组织活动,他总说实验室是一个整体,大家要多交流,相互学习,增进感情。还记得去年参加的第一次实验室聚餐,不仅实验室的成员都在,而且毕业的师兄师姐也都聚在一起,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没有丝毫的生疏。导师对学术的严谨态度是我不断追求的标杆,不断学习的榜样。交给导师的论文初稿,导师不仅仅把需要修改的地方都做了标识,而且专门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手把手教我如何能够准确地把握写好论文的每一部分。从题目的语句顺序,摘要的语言精炼简洁,到引言,文献综述及论文整体的架构,再到表格,图片的规范合理,每一个部分在他的讲解下,都那么透彻,清晰。“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导师对论文的指导是“道”与“术”的完美结合,它们定会在我追求学术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带给我难以估量的影响。
实验室里最多的元素就是绿色,吊兰花,多肉,仙人掌,绿萝各种各样的植物,见到它们,心情自然也多了几分愉悦。导师工作的间歇会自然而然地給它们浇浇水,有时还会让我们猜每盆植物的年龄。他很爱护每一盆植物,会定期给它们松土,施肥,剪枝,他说很多植物都是之前的学生毕业留下的。在实验室几个月的学习生活完全打消了我初来时的不快,而我愈发地爱上了实验室,那是一种来自心底的归属感。如呵护植物一般,导师也呵护着他每一届学生的成长,而我也幸运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他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更会为我们每个人的个人毕业导向提出研究生期间的学习建议,言语间,我能感受到,他希望每一位学生在毕业时都有所学且不留遗憾,在步入新的生活时,有一个美好的新的起点。我想,这些年他带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他心底这种积淀的感情一定是深厚的,更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自豪与慰藉。
“先生之风,山稳水长;教诲如春风,师恩深似海;师者,当如斯!”水给人以灵动,聪慧;山给人以沉稳,敦厚。这是我写给导师的三行情书,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表达内心的感谢。常常在想,来到这里我是攒足了多少的幸运。惟愿导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于我,多想带着秋实果硕,在白发镀亮生命岁月的时候,等着您的检验。
(王翔宇)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