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点燃学生内心火焰的点灯人——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立德树人卓越奖获得者刘旭东教授

发布时间: 2019-09-17 / 点击数:

做点燃学生内心火焰的点灯人

——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立德树人卓越奖获得者刘旭东教授

记者 贾爱平

2019年9月10日上午,在北航新主楼F座227教室,一位中等个头、戴着眼镜、身穿深红短袖T恤、卡其色长裤的中年教师正在讲授“计算机中数的表示”。容纳100多人的教室里座无虚席。

听讲的大二学生说,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让人茅塞顿开;他的研究生说,和他交流科研问题,总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一位他曾帮助过的经济困难学生说,老师让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他的学生们感受最深的是:“老师总能看到我们的优点和努力,在我们沮丧焦虑的时候,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无限可能!”

对于为什么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他说是因为初二时的班主任,班主任让他认识了一个更广阔的的世界,并点燃了他的信心。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的这一天,他获得北航第三届“立德树人卓越奖”,他也成为了一名点燃学生内心火焰的点灯人。

 

记者 邸白鹭/摄影

他,就是获得北航第三届“立德树人卓越奖”的计算机学院教授刘旭东。

第一次被学生问倒

1981年的夏天,16岁的刘旭东从湖南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为北航计算机学院的一名大一新生。本科毕业后接着攻读硕士研究生。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已经整整31年。31年来,他始终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第一使命,荣获了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北京市总工会教育创新标兵等荣誉,并获得长谷、成飞等各类奖教金。

虽然在教学上获得了这么多的荣誉,但谈到教与学的关系,谈到自己的学生,刘旭东却说教与学是一个相长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给他很多的启发,让他更追求教学上的极致。

最难忘的是1992年第一次给学生上《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刘旭东自己认为已经为这门课程的讲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可是第一堂课就被一个学生问倒了。

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了不被下一个学生问倒,刘旭东之后在教学准备的过程中以近乎苛刻的态度要求自己,在严谨认真之上更是追求完美。

“为了不被学生问倒,你可不就得更加努力嘛!”刘旭东说。

为了讲好《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刘旭东系统分析和研究了《ACM/IEEE Computing Curricula Computer Science》以及卡耐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清华、北大等20余所国内外著名大学同类课程的课程体系和实验体系,结合学院“高水平、创新型、精英式”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与能力两个层次,课堂与实验两个环节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体系进行了详细设计,撰写了十分详尽的课程设计报告和电子教案,成为当年学院课程设计报告的模板和最优秀的电子教案。

虽然教授这门课程已经27年,但每次上课前刘旭东依然会认真准备,结合技术发展状况、学生学习情况修改调整教学内容,甚至教案每张幻灯片的颜色搭配、字体大小,刘旭东都要仔细调整,力求做到最好。每当学期末刘旭东讲完最后一节课,学生们都会报以最热烈的掌声,这已经成为了课程的传统。

“听着刘老师的课,我不由自主的就被他的认真劲儿感染了,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科研中也能保持这样的态度!”学生们发自内心的肯定,让刘旭东倍感欣慰。

经过31年的发展,目前完成该课程学习的学生已经可以独立完成50条指令的CPU设计,比肩世界一流大学课程水平,并在社会上形成了巨大影响力:该课程体系已经在国内88家高校推广使用,培训全国教师182人,一些企业将学生在该课程取得的成绩作为招聘的重要参考。在历年的教学质量调查评比中,《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学生评教得分总是在计算机学院名列前茅。

当谈到《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时,刘旭东是自豪的,但同时又一再地强调是整个课程团队努力的结果,他谦虚地说:“身边的同事给我很多启发,我是和很多优秀的人一起工作,和许多优秀的学生在一起,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成绩的取得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当记者问他现在是否还会有被学生问倒的担忧?刘旭东说:“还会有,但是被学生问倒其实没有什么丢脸的,知识是可以被人问倒的。因为学生也在学习,老师也不见得掌握所有的知识,如果学生问倒了我,我会因为我的班里有这样勤于思考的优秀学生而感到骄傲。”

竭尽全力

为了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刘旭东一次又一次的进行分析、总结、探索和实践,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维护良好育人氛围的同时,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不断为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动力。

上个世纪90年代,刘旭东曾作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责任教授负责全校非计算机专业数千名本科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他发现学生们的计算机基础存在很大差异,通过设计专门的调查问卷并调查后发现,有20%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好,而大部分农村的学生计算机相对薄弱,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刘旭东在国内高校率先推出了“BUS课程”教学模式,即将教学内容模块化,进行“多站式”教学与实践操作,由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光明日报》教育周刊对该课程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兼任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验中心主任期间,刘旭东全面负责了实验教学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并主持了多项教学实验体系的建设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学校“985(一期)”重点实验教学建设项目“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公共实验基地”的建设任务。构建了一个由5种分类、15个系列、63个实验单元构成的、先进的本硕一体化实验体系。以姜伯驹院士、董韫美院士等国内知名学者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本项目在实验体系的设计和实验环境的建设模式上具有创新性,项目整体水平居国内高校领先地位”,该成果也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他的带领下,2006年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验中心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当年北航唯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是当年全国计算机专业唯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成绩的取得的确让人骄傲,但这些傲人的成绩背后却是对身体的极大透支。常年的辛勤工作给他的身体带来极大负担,胃部、腰部、腿部积劳成疾,刘旭东的妻子十分支持他的工作,家里的事情全然不需要他操心,只要求他注意自己的身体。可一旦投入到教学与工作中,妻子的嘱托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他的工作理念就是竭尽全力。

“追求目标的执著程度是一个人做事情成败的关键,一旦把目标定下来,就要排除一切困难去追求这个目标,竭尽全力,就像《把信送给加西亚》里的罗文。”

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

在学生眼里,刘旭东是一位和善而博学的教授,但更是一位坚持原则的严师。刘旭东的博士生说:“刘老师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他从不严厉的训学生,但他对我们科研上的要求非常严格”。

刘旭东说,如果学生来找你,无论他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他是有难处,你帮他考虑解决问题,这样远比给他一个很严厉的态度更能够给他正能量。但是一些原则上的问题一定要坚持。真正的原则问题是不能破的。刘旭东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对于自己的学生如此,对于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是如此。

在计算机学院多年形成的研究生培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刘旭东曾经提出了具备面向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有北航计算机学院特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本硕博一体化、重点实验室参与人才培养、研究与工程结合等特点,在培养体系上以课程体系、实验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刘旭东制定了多项有关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的管理规范,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全环节开展过程规范管理,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研究生培养实施“绿、白、黄、红”牌机制,对于符合要求的“绿牌”通过,对于开题报告不合适的提出“白牌”建议,对于中期检查需要改进的“黄牌”警告,对于中期检查或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红牌”取消培养资格。在他的推动下,计算机学院在学校首先实施“导师回避”机制,在硕士论文答辩中实施质量监控抽查机制。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计算机学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保证,北航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工作在全国高校中的声誉愈加提高。2005年,刘旭东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当年计算机学院在首推“导师回避”机制时,在实施“二轮答辩”机制的第二年,一位刘旭东的学生就因论文质量不合格,即将进入二轮答辩。刘旭东虽然感到非常遗憾,但没有因为他是自己的学生就网开一面,而是更加用心地指导学生发现论文中的问题。他坚持原则的做法,让学生们看到了学院的高标准、严要求,面对学业更加认真努力。

刘旭东说:“关爱学生不是迁就学生。对学生态度、脾气要好,但是原则一定要坚持。”

记者 邸白鹭/摄影

采访中,刘旭东说得最多的两个字是“点燃”。他深情地说:“教师就是一个打火机。学生心中的那团火是要靠老师去点燃的,你给不了他能量,但是你可以给他火源。能量是他自己具备的,作为老师,就是要点燃学生的信心、热情、让他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让他明白生活的无限可能!我的老师是我感恩一生的人,我希望自己作为教师,也能将爱和奉献传承下去,帮助更多学生,点燃更多学生!”这最简单朴实而又感人至深的承诺,刘旭东已经坚守了31年。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一名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刘旭东对完美的教师这一称号当之无愧。

(审核:谭华霖)

编辑:贾爱平

 

Baidu
map